共聚改性是指采用催化剂,以单体为主在聚合阶段进行的改性。单体与其它烯烃类单体进行共聚合可以提高聚的低温韧性,冲击性能,透明性和加工流动性。例如在、共聚得到的聚合物中,由于和链段的无规则分布使得物的结晶度降低。嵌段共聚2%-3%的单体可制得乙丙共聚橡胶,可耐-30℃的低温冲击。当含量达到30%时则成为无规共聚物,具有结晶度低,冲击性能好,透明性好等特点。
聚的交联改性是提高聚热变形温度的有效方法,也能提高聚的力学性能,交联改性主要有辐射交联法和化学交联法。辐射交联是在高能射线的作用下聚分子链产生自由基进而进行交联反应。化学交联一般是在PP中加入过氧化物作为引发剂,同时加入助交联剂实现交联反应。聚的交联改性过程中降解和交联反应同时存在,采用辐射交联时交联效率比较低,而采用化学交联时一般都是通过加入带有不饱和键的助交联体系促进交联反应。
生产工艺
由在存在下聚合而成,聚合度以250~600为宜,聚合完成后,树脂中残存的微量催化剂(通常为过氧化物)、单体和(或)溶剂经真空干燥、蒸汽汽提、洗涤或联合处理法除去。
在的存在下,以过氧化甲酰为引发剂,进行本体聚合;或以为分散剂,在溶剂中于70~90℃下进行溶液聚合2~6h(聚合度控制在250~600为宜),即得产品。
在塑料制品中包装材料占有较其重要的位置,据统计,世界用于包装领域的塑料约占塑料总消费量的35%。我国包装用塑料发展迅速,产量从1980年的19万t迅速增至2003年的465万t,预计2005年将**过550万t,2010年**过600万t,2015年**过650万t,约占全国包装总产量的13%以上。
从产品上看,包装用薄膜约占包装用塑料总量的50%以上。我国双向拉伸聚(BOPP)薄膜是PP树脂消费量较大的领域之一,2003年我国有BOPP生产企业86家(123条生产线),总生产能力约140万t/a,2004年达到200万t/a(138条生产线),产量将突破100万t。国内企业注重提升产品竞争力,先后引进了一批先进的BOPP生产设备,生产的薄膜宽度可达8.3m,线速度高达400~500m/min。按我国现有的BOPP薄膜生产能力换算,每年对PP树脂的需求量近200万t,因此应重视开发BOPP薄膜用高线速、延伸性、透明性好的PP**料,包括配套用的乙、丙共聚物,以适应新引进的BOPP薄膜设备。
常见级别
一、均聚PP-聚 [size=-1]Homo-polymer polypropylene,简称PPH聚PP的均聚物简称PPH,是单一单体的聚合物。聚(PP)作为热塑塑料聚合物于1957年开始商品化生产,是有规立构聚合物中的**个。其历史意义更体现在,它一直是增长较快的主要热塑性塑料,2004年它的全国总产量达到300万吨。它在热塑性塑料领域内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纤维和长丝、薄膜挤压、注塑加工等方面。
二、PP共聚物,Polypropylene Copolymer, 简称PPC,是单体与单体的共聚物;按照单体在分子链上的分布方式,共聚PP可以分为无规共聚物(PPR)和嵌段共聚物(PPB)两种。PPR的刚性好,但耐冲击性不好,尤其耐低温冲击性更不好,耐蠕变性差。PPB的耐冲击性好,但耐蠕变性和PPR一样差。PPR的耐冲击性和耐蠕变性则都不好。
三、CPP膜-聚CPP是”Casting Polypropylene“的简称,即聚流涎薄膜。是通过熔体流涎、骤冷生产的一种无拉伸、非定向的平挤薄膜。它不经过BOPP中的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两个过程,直接流涎成产品宽度。
采用相容剂技术和反应性共混技术对PP进行共混改性是当前PP共混改性发展的主要特点。它能在保证共混材料具有一定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PP耐冲击性。相容剂在共混体系中可以改善两相界面黏结状况,有利于实现微观多相体系的稳定,而宏观上是均匀的结构状态。反应型相容剂除具有一般相容剂的功效外,在共混过程中还能在两相之间产生分子链接,显着提高共混材料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