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 锁定
同义词 pp(高聚物聚)一般指聚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聚,是由聚合而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按排列位置分为等规聚(isotactic polypropylene)、无规聚(atactic polypropylene)和间规聚(syndiotactic polypropylene)三种。
排列在分子主链的同一侧称等规聚,若无秩序的排列在分子主链的两侧称无规聚,当交替排列在分子主链的两侧称间规聚。一般工业生产的聚树脂中,等规结构含量约为95%,其余为无规或间规聚。工业产品以等规物为主要成分。聚也包括与少量的共聚物在内。通常为半透明无色固体,无臭无毒。由于结构规整而高度结晶化,故熔点可高达167℃。耐热、耐腐蚀,制品可用蒸汽消毒是其**优点。密度小,是较轻的通用塑料。缺点是耐低温冲击性差,较易老化,但可分别通过改性予以克服。
共聚物型的PP材料有较低的热变形温度(100℃)、低透明度、低光泽度、低刚性,但是有更强的抗冲击强度,PP的冲击强度随着含量的增加而增大。PP的维卡软化温度为150℃。由于结晶度较高,这种材料的表面刚度和抗划痕特性很好。PP不存在环境应力开裂问题。
PP的熔体质量流动速率(MFR)通常在1~100。低MFR的PP材料抗冲击特性较好但延展强度较低。对于相同MFR的材料,共聚型的抗冲强度比均聚型的要高。由于结晶,PP的收缩率相当高,一般为1.6~2.0%。
2019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聚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1]
中文名 聚 英文名 Polypropylene 别 称 丙纶;聚纤维;丙纶短纤维;聚短纤维;丙纶短纤; 化学式 (C3H6)n 熔 点 164~170℃ 水溶性 较难溶于水 密 度 0.92g/cm3 应 用 家用电器 管材 高透材料 薄膜 CAS号 9003-07-0
目录
1 性质描述
▪ 物理性能
▪ 力学性能
▪ 热性能
▪ 化学稳定性
▪ 电性能
▪ 耐候性
2 特点
3 分类
4 改性
▪ 汽车领域
▪ 增强型
▪ 技术
▪ 共混
5 鉴定
▪ 常见级别
▪ 塑钢纤维
▪ 薄膜
6 工业生产
▪ 中国工业
▪ 生产工艺
▪ 品种型号
7 生产方法
▪ 成型特性
▪ 成型工艺
8 应用
▪ 家用电器
▪ 塑料管材
▪ 高透材料
▪ 其它
交联改性
聚的交联改性是提高聚热变形温度的有效方法,也能提高聚的力学性能,交联改性主要有辐射交联法和化学交联法。辐射交联是在高能射线的作用下聚分子链产生自由基进而进行交联反应。化学交联一般是在PP中加入过氧化物作为引发剂,同时加入助交联剂实现交联反应。聚的交联改性过程中降解和交联反应同时存在,采用辐射交联时交联效率比较低,而采用化学交联时一般都是通过加入带有不饱和键的助交联体系促进交联反应。
共混改性
共混改性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改性方法,将其它塑料,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与PP共混可制被兼具这些聚合物性质的高分子合金。聚的共混改性可以改进聚合物的耐低温冲击性、透明度、着色性、抗静电性等。由于共混改性具有操作简单、生产周期短、适合批量生产等优点,使其发展十分迅速。常用于聚共混改性的高聚物有聚(PE)、聚酰胺(PA)、乙丙橡胶(EPR)、三元乙丙橡胶(EPDM)、顺丁橡胶(ER)、--嵌段共聚物(SBS)、-共聚物(EVA)等。EPDM、SBS、EVA等弹性体与PP共混后,材料中的弹性体微粒能够吸收部分冲击能量,并作为应力集中剂来诱发和抑制裂纹增长,使PP由脆性断裂转变为延性断裂,使其冲击强度大幅度提升,有效改善PP的韧性。PA、ABS等刚性聚合物与PP共混则可以在增韧的同时保证材料的强度和刚性。但是由于这类刚性聚合物都是极性聚合物,与PP的相容性较差,在改性时必须加入合适的增容体系。
采用相容剂技术和反应性共混技术对PP进行共混改性是当前PP共混改性发展的主要特点。它能在保证共混材料具有一定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PP耐冲击性。相容剂在共混体系中可以改善两相界面黏结状况,有利于实现微观多相体系的稳定,而宏观上是均匀的结构状态。反应型相容剂除具有一般相容剂的功效外,在共混过程中还能在两相之间产生分子链接,显著提高共混材料性能。
PP/弹性体二元共混体系虽有很好的韧性效果,但往往降低了材料的强度和刚度,耐热性能也有所降低。在二元共混体系中加入有增容作用或协同效应的物质,形成多元共混体系,则其综合性能可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了提高增韧PP的硬度、热变形温度及尺寸稳定性,可使用经偶联剂活化处理的填料或增强材料进行补强。例如采用弹性体/无机刚性粒子/PP三元复合增韧体系实现PP的增韧增强,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并且具有较低的成本。